首页

女王调教出事

时间:2025-05-25 15:16:44 作者:哈尔滨续写“亚冬效应”新答卷:国家冰雪运动学院正式获批 浏览量:84810

  中新网哈尔滨5月23日电 题:哈尔滨续写"亚冬效应"新答卷:国家冰雪运动学院正式获批

  记者 刘锡菊

  23日,哈尔滨冰球馆内,十余名运动员正在进行赛事训练。在冰球与冰刃的碰撞声中,这片黑土地在持续书写着"后亚冬时代"的新篇章,其冰雪运动发展已锚定更高目标。

花样滑冰运动员正在训练。张瑞焓 摄

  “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举办,对黑龙江冰雪运动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黑龙江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晓冬表示,本土备战参赛加速了年轻运动员成长,黑龙江运动员斩获13金8银8铜,创历届最佳战绩;哈尔滨冰上场馆、亚布力滑雪场等完成现代化改造,达到国际赛事标准,为承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奠定硬件基础;赛会显著提升了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强化了“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形象。

  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为这份成绩单增添了权威注脚:近日,在科威特举行的亚奥理事会第45届全体代表大会上签署了《亚奥理事会、中国奥委会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亚洲冬季运动高水平训练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在哈尔滨建立国家冰雪运动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和黑龙江省共建)也正式获批。

  “亚洲冬季运动高水平训练中心落户哈尔滨,有利于亚冬场馆赛后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带动和延续哈尔滨和全省的冰雪运动热度。”哈尔滨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柏志国告诉记者,从冰雪经济来讲,有利于发挥哈尔滨的冰雪资源优势,进一步放大“亚冬效应”,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发展;从冰雪文化来讲,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冰雪运动项目在亚洲各国家及地区推广普及。

  记者获悉,“2025年亚奥理事会-国际滑联亚洲花样滑冰青年训练营”将作为“亚洲冬季运动高水平训练中心”首个项目,计划于8月10日至20日举办。

  硬件升级的同时,人才培育体系也在加速构建。在哈尔滨建立国家冰雪运动学院,将整合国内冰雪体育资源,推动建立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创办冰雪体育培训基地、搭建冰雪体育科技保障平台。

  “要充分发挥国家冰雪运动学院的平台优势,推动科技赋能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和行业需求,推动冰雪体育文化传播,促进冰雪体育国际交流合作。”哈尔滨体育学院校长姜玉洪表示,国家冰雪运动学院将依托建校以来始终秉持着冰雪特色的哈尔滨体育学院进行建设。

  如今,这里正在将赛事影响力转化为发展动能。柏志国表示,在“后亚冬时代”,哈尔滨将以打造国际冰雪体育名城为目标,持续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工作开展。(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湖南祁阳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巴西总统卢拉日前在采访中说:“我能感受到中国和巴西两国的互动交融,这种交融的加深不能只依靠经贸合作,或者元首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加强民间往来。我们希望更多中国人来到巴西,我们希望更多中国人研究巴西,我们希望更多中国人学习葡萄牙语。我们也希望更多巴西人学习普通话,更多巴西人去到中国,更多巴西人在中国工作。换句话说,民心相通将巩固巴中关系。”

王毅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中国艺术报》邱振刚主任认为,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远离者,此阶段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需要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的微妙关系;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参与者,青年人愿意投入到传统文化中,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创作资源,开始愿意与传统文化产生关联;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年轻人开始热爱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桢阵纳入自己的创作中。《长生烬》把年轻人复杂的心态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更多样化的故事性的一种折射。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答记者问

中高会理事长梁小虹表示,希望能充分发挥中高会权威智库和产业化平台的优势,助力加快航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航天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加强航天事业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与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共同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丨总书记三赴光谷

国内脑机接口企业在临床转化上动作不断。2022年,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获得超9700万元融资,开发了基于蚕丝材料的柔性电极,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超过同类产品。目前,该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已获药监局临床审批,正处于征召志愿者阶段,主要针对渐冻症和高位截瘫群体。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最大通道数可达Neuralink产品的20倍,已通过专家组认定成为“全球首创”,目前也已结束动物实验,向人体试验进发。

前三季度中国以工代赈吸纳245万低收入民众就业

具体来看,内蒙古、黑龙江、河北、上海、天津、广东、北京、云南、青海、甘肃、宁夏等11省份涨幅高于全国水平,且均处于“0时代”;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涨幅与全国水平持平;吉林、陕西、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山西、湖北、河南、广西、西藏、重庆、贵州、新疆、海南等16省份涨幅低于全国水平,其中,贵州、河南、山西等3省份物价连续五个月回落。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